首页 / 新闻 / 内容

中医脐疗主要包含哪些项目

中医脐疗是通过对肚脐(神阙穴)进行不同方式的刺激或药物作用来达到调理效果的疗法,其项目丰富多样,主要可分为药物脐疗和非药物脐疗两大类,具体如下:

20230529172454558833b582304767ad167a421b6bfe09

一、药物脐疗(以药物作用为核心)

通过将药物制成特定剂型敷于脐部,利用药物透皮吸收和穴位刺激发挥作用,是脐疗中最常用的类型。

敷脐法(贴脐法)

最基础、最常见的脐疗项目。将药物(中药饮片研末、浸膏、药液等)直接敷于脐部,外用纱布、胶布固定。

剂型多样:包括药粉敷脐(如用附子、肉桂粉调醋敷脐温阳)、药膏敷脐(如将中药熬制成膏状)、药饼敷脐(药粉加辅料制成饼状)、药液滴脐(将提取的药液滴入脐部)等。

适用范围广:如调理脾胃、散寒止痛、安神助眠等,根据病症搭配不同药物。

填脐法

将药物研成细粉,直接填入肚脐内,使其与脐部皮肤充分接触,再用胶布或纱布固定。

特点:药物作用更集中,适用于需要持续刺激的病症,如小儿遗尿、便秘等(例如用五倍子粉填脐治遗尿)。

熏脐法(蒸脐法)

用药物燃烧产生的烟气或煎煮的热气熏蒸脐部,利用温热和药物的双重作用。

操作方式:可将药物(如艾叶、花椒、丁香等)放入容器中点燃,或加水煮沸,对准脐部熏蒸(注意控制距离,避免烫伤)。

功效:温通经络、散寒除湿,常用于寒湿体质、关节疼痛、妇科寒症等。

熨脐法

将药物(或药物与辅料混合)加热后,用布包好,在脐部及周围进行热敷或轻轻熨烫。

常用药物:如盐炒热后熨脐(温肾散寒)、生姜炒热后熨脐(温胃止呕),或中药配伍后炒热使用。

特点:温热刺激明显,能快速缓解寒症引起的腹痛、腹泻等。

二、非药物脐疗(以物理刺激为核心)

通过物理手段刺激神阙穴及周围组织,调节经络气血,无需依赖药物。

艾灸脐法

以艾绒为主要材料,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脐部(神阙穴)。

常见方式:

直接灸:将艾炷直接放在脐部皮肤上燃烧(需专业操作,避免灼伤);

间接灸:在脐部垫上姜片、盐、蒜片等,再放艾炷燃烧(如隔姜灸温阳散寒,隔盐灸补肾固脱);

艾条灸:手持艾条悬于脐部上方熏烤(温和灸、雀啄灸等)。

功效:温阳补气、散寒通络,是调理虚寒病症的重要方法。

脐部拔罐

用罐具(玻璃罐、竹罐等)在脐部及周围吸附,通过负压刺激局部经络和穴位。

特点:操作相对简便,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调和气血,适用于腹胀、消化不良、寒湿瘀阻等问题。

注意:脐部皮肤薄弱,拔罐时间不宜过长(一般 5-10 分钟),力度适中。

脐部推拿(按摩)

用手指或掌部在脐部及周围进行按、揉、摩、点等手法操作。

常见手法:如顺时针揉脐(促进消化)、逆时针揉脐(止泻)、点按神阙穴(安神定志)等,可配合腹部其他穴位(如天枢、关元)增强效果。

适用人群:尤其适合小儿(如缓解小儿积食、便秘),成人也可用于日常保健。

脐部刺络(放血)

属于中医外治法中的 “刺络疗法”,用消毒针在脐部周围浅表络脉点刺,放出少量血液,达到清热泻火、活血化瘀的目的。

注意:操作需严格消毒,由专业中医师进行,仅适用于特定热症、瘀症(如热毒炽盛引起的疮疡、瘀血阻滞的腹痛等),临床应用较少。

三、复合脐疗(多种方式结合)

部分项目会结合药物与物理刺激,增强疗效,例如:

药灸结合:先在脐部敷药,再进行艾灸(如敷贴中药膏后,用艾条熏烤,促进药物吸收);

药罐结合:脐部敷药后再拔罐,利用负压增强药物渗透。